苏轼最美的一首《行香子》,写尽人生最深的友情,读完如沐春风
发布日期:2024-06-15 15:34 点击次数:80
人世间或许没有永远的恋人,但一定会有永远的朋友!
所以人们常说“高山流水遇知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古至今留下来的友情佳话数不胜数。
然而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有相聚就一定有离别,朋友一旦分别,就会产生无尽的思念。
正如李白思念杜甫所说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又如白居易思念元稹所说的“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又好比接下来分享的这首词,一代文豪苏东坡写给友人陈襄的一首《行香子·冬思》,把对朋友的真挚思念娓娓道来。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宋:苏轼《行香子·冬思》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公元1074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
陈襄,又名陈述古,时任杭州知州,是苏轼的领头上司,两人共同商议裁决杭州城内大小事宜。
两人既是同朝共事的同事,又是私交很好的朋友,不仅都爱好诗文,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二人被外调到杭州。
公元1073年的11月,苏轼前往常州、润州赈灾,次年二月由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返回丹阳(今属江苏),写下了这首词。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开篇回忆两人一起在去年春天郊游的情景,那时候梅花绽放,处处花开似雪,飘沾衣裙。
那样浪漫又美好的景致,让两人陶醉其中,消魂不已。
“携手江村”,公元1073年的初春,苏轼与陈襄一道于郊外寻春,苏轼写过一首《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陈襄随后唱和一首,其中有一句“暗惊梅萼万枝新”。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如今又是梅香四溢的时节,词人吟诵着去年写的寻春诗作,身边却不见故人的身影。
由此自然而然想念友人,心中升起浓浓的思念之情,视线也不由自主望向了杭州城的方向,那里有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这三处都是杭州的名胜风景,两人一同在这里吟诗作对、诗酒年华,那样地恣意,那样地开怀。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当时我们一边游览,一边即兴题诗唱和,所题诗作不计其数。
“题诗千首”,运用夸张的手法,两人携手踏足杭州各处的湖光山色,每到一处都留下他们的诗作。
“绣罗衫、与拂红尘”,这一句里面有一个故事,北宋时魏野和寇准一同游览寺庙,在寺庙各处题诗。
等到后来两人旧地重游,发现寇准的诗用精美的碧纱笼保护着,而魏野的诗作上则堆积了一层尘土。
一位随行的歌舞妓看到后,机智地上前用衣袖把灰尘轻轻拂拭掉,魏野便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这个故事记载在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一书中。
词人在这里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而把陈襄比作寇准,以示自己对陈襄的尊重。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湖,指西湖,江:指钱塘江, 陇:小山丘,代指西湖边上的孤山。
我离开杭州之后,还会有谁想念我呢?一定是那西湖的明月,江堤上的柳树,还有孤山上的云了。
苏轼真是一个有趣的人,表达思念的方式都如此与众不同,他没有直接说想念他的人一定是陈襄,而是委婉别致地列举,他们一起游览过的地方。
既然这些湖光山色都在怀念他,那身为这一方水土的父母官,又如何不思念呢?
所以词中的“何人”,指的就是陈襄。
整首词,笔触清新,韵味悠长,把对友人的思念一字一句娓娓道来,读来真挚感人,又别有一番趣味。
您是否也喜欢苏轼的这首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