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让儿子季承出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业务范围

你的位置:新航 > 业务范围 >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让儿子季承出

发布日期:2024-07-22 04:09    点击次数:172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让儿子季承出2万,可季承不愿意,他拒绝了父亲。季羡林很生气,扬言要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季羡林,这个名字在国学界无人不晓。作为当代最杰出的国学大师之一,他的学术成就令人敬佩。然而,在儿子季承笔下,这位大师在学术之外的私生活故事,却让人有些意外。

季承出生于1935年,是季羡林的二儿子。然而,他对父亲的印象,从一开始就缺乏亲情的温暖。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季羡林对自己的婚姻缺乏真挚的热爱。

1929年,季羡林考上了清华大学。出于传统观念,家人为他安排了一门婚事,娶了一位比他大四岁的姑娘彭德华为妻。

这种包办婚姻,完全违背了季羡林的意愿。在他看来,这仅仅是为了完成家人的期望,而非出于自己的真心。

"对于一个没有感情的妻子,我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完成家里人的任务。"季承在书中这样写道。为了能安心读书,季羡林在结婚后不久,便与妻子生下了长女,随后前往清华大学求学。

大学期间,除了每年长假回家一次,季羡林与妻子几乎没有什么交流。两人就像被困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直到1935年,季承降生,他的父亲已经远走德国留学十年了。

"父亲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导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缺席自己的生命。"季承在书中如此忏悔。在这段时间里,把他和姐姐拉扯大的,只有母亲彭德华一人。

尽管如此,季承仍然对这个长期缺席的父亲怀有某种依恋。"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有些惊慌失措。"他如实记录下了1946年季羡林自德国归来时的情景。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在德国,季羡林仍然保持着对婚姻的忠诚。他曾与一位女孩儿相谈甚欢,两人成为好朋友。但是由于婚姻的羁绊,他们只能做朋友而已。

"不得不佩服父亲的责任心,即便是面对着根本就没有感情的妻子,名存实亡的家庭,他也仍然没有背叛婚姻。"季承由衷地赞叹道。

归来后的季羡林,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试图重拾与家人的联系。"父亲给我们买了金笔,看起来很贵重。"季承回忆说,这说明在季羡林内心深处,家人仍然占有一定地位。

时光飞逝,季承渐渐长大成人。与父亲聚少离多的生活,让他对季羡林积累了一些怨恨之心。

1952年,季承离开家乡济南来到北京读书,季羡林叫他和自己住在一起,但他拒绝了,宁可自己另觅居所。

功夫不负有心人,季承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在中科院工作,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时,他希望把母亲接到北京一同生活,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我跟你母亲没有感情,你不要让她过来。"季羡林如此说道。

然而,季承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他毅然把母亲接到了北京,还为两人准备了一张全新的双人床垫。当季羡林看到后,却又将双人床拆开,改成了两张单人床分开放置。

尽管如此,对于能与母亲团聚,季承仍然觉得那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依旧没有缓和太多。直到1994年,一件事情,让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

那一年,季承的母亲彭德华住院,整个过程中,季羡林竟然不曾探视,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每天都是季承在忙里忙外地照顾母亲。

就在母亲去世前,季羡林突然出现在季承面前,对他说:"你母亲的丧葬费需要4万,我出一半,你也出一半,我的钱暂时还取不出来。"

听到这番话,季承内心的怨愤终于爆发了。"我不会出,这4万块钱都要你来出。"他愤怒地说道。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因为父亲缺席自己的生活而感到苦恼,甚至有些憎恨他。现在母亲去世,父亲却要求他分担丧葬费用,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两人因此大吵一架,根据季承的回忆,当时父亲的言辞十分难听,甚至用"身败名裂,众叛亲离"来形容他不为母亲出钱的行为。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彻底决裂,足足13年没有再见过面。

时光飞逝,年岁渐长。到了2007年,季承听闻父亲生命垂危的消息,他立即赶到医院,一进病房就跪下磕头,哽咽地说:"爸爸,我给您请罪来了!"

病床上的季羡林轻声说:"你何罪之有啊?这些年,我又何尝不是日思夜想?"

这两句话,像两把钥匙,终于打开了父子二人几十年来心结。在这一刻,他们重新审视了彼此,放下了成见,化解了芥蒂,成为普通的父子。

在书的最后,季承这样概括他和父亲的关系:"天命难违,人性必胜。"是啊,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终将战胜一切隔阂和芥蒂。

正如季承所说,尽管他们父子关系曲折离奇,但最终亲情的力量依旧占据上风。这不仅是一段佳话,更彰显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永不磨灭的真理。

人生漫长,总会走一些弯路,遇到一些误解和争执。但只要有诚心通晓,父子之情终将重拾;只要心存善意,芥蒂总有解开的一天。

就像季承和季羡林一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化解了纠葛,诀别前嘱,彼此和解。这不仅是对一段父子情谊的升华,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重新审视。



首页 | 关于新航 | 业务范围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Powered by 新航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