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朝鲜还封闭的国家:汽油每升只两毛钱,看病上学竟全部都免费
发布日期:2024-07-02 01:26 点击次数:166
编辑|清源
作为非洲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厄立特里亚有着令人羡慕的福利政策:低廉的汽油价格、全民免费医疗、从小学到大学的免费教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其移民率稳增不减,甚至因为一些严酷的政策被称为“非洲的朝鲜”。
(厄立特里亚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那么,厄立特里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位居非洲之角的厄立特里亚
朝鲜尽管封闭,但是位于“东亚怪物房”的它知名度可不低,无论是向韩国“空投”排泄物,还是试射远程导弹,抑或是与美国叫板,朝鲜在大众之中的印象可谓是浓墨重彩。
而位于非洲之角,地处南半球的厄立特里亚则是显得“低调”了许多。
(厄立特里亚小城风光)
与非洲众多部落、国家的发展历史相似,厄立特里亚伴随着游牧活动而不断发展壮大,同样历经殖民统治,而后实现独立。
19世纪末期,意大利兵临非洲红海海岸,并将这块殖民地称为“厄立特里亚”——而这也就是厄立特里亚国家身份的正式开端。
在长达近5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意大利人在厄立特里亚修建城市、铺设道路,大举兴建基础设施,这极大地拓宽了当地人的眼界,引领当地走向工业化路线。
二战末期,意大利人离开后,英国成为了厄立特里亚的宗主国。
在短短的十年内,英国人为厄立特里亚带去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复兴”。
解除高等教育禁令、鼓励新闻自由、允许当地政党自由发展……厄立特里亚在英国人的带领下迎来了思想激进的新时代。
最终,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携手建立了联邦,以争取独立。
事实上,埃塞俄比亚并不认同厄立特里亚的文化,更是慢慢蚕食着厄立特里亚的议会席位。
1962年,厄立特里亚议会被强行解散——这个国家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为了独立,数不清的厄立特里亚斗士们选择走向战场,并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了独立。
好景不长,在1998年,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再度开战,十万人因此丧命……
(厄立特里亚一片废墟)
独立之后,由于战争和贫困,厄立特里亚又不可避免地沦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一直到2000年,厄立特里亚才成为了最后一个接入全球互联网的非洲国家。
贫穷,正是这个非洲国家的代名词。
石油资源丰富,汽油每升只要两毛钱
尽管厄立特里亚的生活水平较低,但是当地的石油储量则是相对较高。
外国观察员指出,整个厄立特里亚地下存在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矿藏资源,尤其是的黄金的储量相当之高。
只不过由于开采技术落后,厄立特里亚的石油大都不见天日,石油炼化进程也是十分缓慢。
即使全国的炼油厂开足马力,厄立特里亚的月产油量也只有区区六十万桶。
如此匮乏的石油产量,所对应的并非是高不可攀的汽油价格,反而是低廉得令人难以置信——仅5纳法克每升。
(厄立特里亚石油资源相对丰富)
换算下来,每升汽油只需要两毛钱,其价格之低,甚至比中东石油国还要夸张。
厄立特里亚的汽油价格之所以如此之低,是因为当地实行了一种颇为类似于“计划经济”的经济干预手段,实现了生活必需品物价的调控。
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厄立特里亚油价虽低,但是由于当地的生活水平实在太差,这就导致在每一千个厄立特里亚人中,最多也就只有五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
对于厄立特里亚人而言,油价不是问题,如何买到车才是关键。
毕竟人均800美元的GDP,很难让普通民众负担得起一辆价格昂贵的小轿车。
(厄立特里亚街头常见的老式汽车)
此外,特殊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是厄立特里亚全国通行的配给制,相关“大件”的名额十分有限。
这样一来,能够用上便宜汽油的厄立特里亚人,在当地那是非富即贵;普通百姓大都只能靠自行车或者数量稀少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因此,廉价的汽油并未给当地人带去足够的便捷。
看病上学全部都免费
除去低廉的汽油价格之外,厄立特里亚的惠民举措那是相当不少。
在这个国家,全民医疗和保障教育制度同样引人注意。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厄立特里亚和我国开展了长期的医疗合作,这帮助厄立特里亚形成了颇为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合作体系)
厄立特里亚当地的医生大都是“本地医生+国外援助医生”的组合,这种天然的“慈善”组合,也决定了全民医疗,甚至免费医疗的顺利推行。
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哈利贝特医院、奥罗特医院,其背后都有国际医生前赴后继的身影。
而在教育方面,厄立特里亚推行的是类似于东亚国家的竞争式教育:
四岁时,厄立特里亚儿童就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随后接受八年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结束之后,厄立特里亚学生需要参加高中入学考试,择优录取,其通过率大概是70%。
所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往往被安置在一座位于边境的小城,以准备最终的“厄立特里亚高考”。
在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中,仅有40%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从小学到大学,厄立特里亚学生均是免费上学。
(厄立特里亚首都的阿斯马拉大学)
然而,尽管厄立特里亚给出了看似极为优渥的医疗、教育条件,但是一直以来,有大量的厄立特里亚选择逃离。
福利的背后:真实的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的民众逃离浪潮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鲜有衰减的趋势。
由于战争和持续不断的暴力行为,厄立特里亚曾创下了“十年移民一百万”的纪录。
在1993年,厄立特里亚国内有300万人口,而国外人口就超过100多万。
(厄立特里亚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堪忧)
厄立特里亚所推行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本质上是希望能够挽回这些散居在国外的难民。
然而,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历时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民族主义战争,摧毁了厄立特里亚的经济基础——没有人愿意重返家园。
尽管厄立特里亚将优待政策贯彻到底,但是自2002年联合国难民署援助厄立特里亚以来,新的移民潮又开始了。
与之前的“难民”相比,近二十年逃离厄立特里亚的大都是青少年、教师、医生、蓝领工人等。
(学生的逃离另当局十分恼火)
比较著名的当属边境城镇巴德梅和埃塞俄比亚边境城镇巴德梅所发生的“身份遗失”事件。
当时,两国都宣称拥有巴德梅的主权,言语冲突之下最终演变成暴力冲突。
战争发生后,埃塞俄比亚驱逐了近六万名厄立特里亚人——而这些厄立特里亚人回到自己所谓的“家乡”后,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最终选择逃离。
(我国援助建设的某学院)
出逃的难民拒绝回国,新的难民不断涌现——厄立特里亚对外移民的浪潮一直未曾停歇。
为此,厄立特里亚当局制定了相当严酷的“反移民政策”。
在高层看来,现在的大多数移民都在逃避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如果被抓住,他们将作为叛徒受到严厉惩罚。
军队抓获的逃犯可能会被监禁,送往训练中心,甚至被处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平民,学生还是士兵。
这些家庭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往往要为每个离开这个国家的孩子支付高额罚款。
(逃离的厄立特里亚人)
2015年,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一名厄立特里亚男子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们在我第一次试图逃跑时抓住了我,我被关进了监狱……环境真的很差,很多囚犯都被关在那里,没有任何空间。”
“白天,我们被迫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工作,到了晚上,我们被挤得水泄不通,根本躺不下去,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我们不得不抱着对方的脚睡觉。”
“我们还被审问了,一个朋友失踪了,他曾经是一个强壮健康的人,多年后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变了一个人,拄着拐杖走路。”
如今的厄立特里亚边境,更是执行“格杀勿论”政策。
(厄立特里亚边境)
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厄立特里亚周边局势混乱不堪,这又给了当地人大肆出逃的机会。
与因为战争所导致的移民不同,这一次的新移民大多年轻、单身且受过教育——他们的长途跋涉流亡是经过慎重考虑,以个人、家庭的形式逃离,拒不回头。
长此以往,厄立特里亚将变成一个国内没有人民的国家。